自古以来,房子与“衣、食”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说来,拥有一套房子不难,但若在希望的地方、认为合适的价格拥有一套房子,对不少人来说,需要毕其一生才能够得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都希望在资源较好的城市置业安家,所谓“人往高处走”,很多人有了这种想法后,房子就成为了众人追捧的稀缺资源,房子价值不断抬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房价上涨。但是房子又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它关系到估计国计民生问题,所以,房价也不能不着边际暴涨。放眼世界,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都有自己的管控办法,其目的就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和社会安定。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房地产管控办法
房地产调控,非我国首创。美、日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在运行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不断完善的调控体系。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发展历史上百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手段多样且已经相对完善。但就房地产发展机制来说,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辅以行政调控手段。而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崩盘情况,与其说是泡沫破裂,倒不如说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失败。自那以后,日本也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直到今天,日本的房价才恢复到往日的高点。
美日房地产调控手段主要通过法律、经济、住房保障政策、住宅产业化政策等四种方式。法律手段方面,美国出台如《合众国住房法》、《住房与城市发展法》等几十部法律,而日本则出台《公营住宅法》等超过40部法律,他们出台的法律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住权利,同时对投机炒房行为给予抑制;在经济手段方面,通过房贷利率、信贷等金融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冷热;在住房保障政策方面,通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日本更是规定了保障房建设比例;在住宅产业化方面,日本走在了前列,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实行了我们当前推行“装配式建筑”,住宅部件在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上实行生产、加工和组装一条龙式模式,提高了住房建造效率和节约了人工成本,对缓解居民住房需求起到一定作用。
国内房地产调控历史短,但方式逐渐成熟
相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历史,由于中国房地产起步较晚,满打满算也就才40年,真正快速发展是始于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前后正好20年时间。起步晚,不等于发展慢。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在充分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控模式,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从2006年到2016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以及楼市的反映(本轮调控始于2016年),如下表:
从上表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房地产市场调控一般遵循“市场过热-调控-市场过冷-救市”往复规律。当我们调控处在某个阶段时,一些人会想当然认为这次房地产调控,国家一定会把房地产打压下去,但每次都是期望过高,失望越大。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有些人不了解房地产调控的本质。在笔者看来,调控规律形成是主要基于这两方面原因:
一是稳房地产确保保经济发展。房价跟房地产本身具有密切联系,但房地产本身健康发展与房价又具有独立性。国家期望房地产发展不是期望房价快速上行,而是看中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一个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就可以视为支柱产业。根据统计信息显示,2017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4万亿元,占全年GDP的6.5%。另外,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在经济比重就更大,有机构曾做过模拟计算,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贡献值,差不多能达到GDP的1/5。如此看,房地产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短时间是难以撼动。所以,在楼市调控过程中,国家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被调控到过冷。所以,在前段时间,官媒经济日报曾表示“我们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
二是房价过快上涨不利于经济发展。房价过快上涨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民众获得感低。我们提倡的是共同富裕,而不仅是已有房子人的富裕,“年初不买房,一年又百忙”,人们在努力工作付出的结果,却严重跟不上房价上行。所以,房地产调控势在必行;二是房价过快上涨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而会影响到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在“去杠杆”过程中,房地产也是其中之一,对房地产收紧融资渠道是最近几次楼市调控的必选项。在近日,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不支持商业地产项目直接融资。
读懂调控目的,洞悉未来房地产走向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房地产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必须与行政调控手段相结合。既然如此,我们就要了解清楚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目的是什么?
从我们多年一贯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提法中可以发现,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即使在今年中中央会议中提到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也没有否定前面这句话。原因很明显,房价上涨过快显然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以,楼市整顿和调控一直围绕“平稳建康”四个字来做工作。可以预见,在未来要保持经济适当的发展速度,仍然会长期坚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建康”发展这条思路不动摇,但至少也会带来三个变化:
1.房价收入背离鸿沟,长期会逐步减小。央行参事盛松成前日表示,通过缩小房价收入比,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我们当前的楼市是有泡沫的,但不会主动刺破,主要通过时间换空间,以提高居民收入来降低房价收入比。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也是最安全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一涨幅。另外,盛松成也建议,房价涨幅不高于收入涨幅。言外之意,房价不能像过去那样如脱缰的野马无序上行。
2.会与城市化目标相结合。当前,我们的城市化率已接近60%,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价过高也逐步成为城市化的障碍。十三五期间,我们年均城市化人口1300万,在2016年时,国家要求在2020年前推动完成1亿人口进城落户,平均1年就要达到2000万,三年快过去了,我们离这个目标差距还比较大。不得不说,房价过快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化进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稳住房价不乱窜也是推动城市化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3.房地产行业未来仍然可期。我们说房地产市场高增长难持续,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来一个180度大转弯,增速下降,总量还会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重,还是城市化目标,以及拆旧补新,改善养老等因素,至少在笔者看来,身边很多人对当前的住房还有提升需求,这些都会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当然,因各城市开发程度不一,那么各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阶段也会有所差异。
说了这么多,可以用一段话简单总结:房地产快速发展期正逐步过去,这是我们地产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房地产市场逐步由“增量房”时代逐步过渡到“存量房”时代,也就是说房子新增量不可能永无休止保持高速增长,要适应降下来的发展节奏。基于此,我们要看到,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的初衷是保持市场稳定,过热和过冷,都不符合调控目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购房者来说,在“房住不炒”的精神指引下,只要是出于自住需要,也没有吃亏一说。同样,如果还抱着以往“炒一把就溜”的老思想,很可能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