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扬州财政出钱鼓励购买成品房新政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默认和肯定之后,各地也开始蠢蠢欲动,楼市“微调”信号愈来愈明显。其中,最为离谱的是辽宁营口居然公然派五千万大红包鼓励公务员购房。
据媒体报道,相关文件已于4月17日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住房补贴发放对象为营口市财政全额拨付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人员。文件要求,申领住房补贴的职工,只能购买商品住房,年内不买房的,其补贴指标作废,并取消下次补贴优先资格。
辽宁营口新政一出,立即遭到业界的质疑,认为拿纳税人的钱给公务员买房补贴有失公允。“凭啥拿纳税人的钱给公务员买房补贴做福利分房?公平合理吗?自福利分房结束,国务院只规定住房公积金买房补贴,没规定财政货币买房补贴福利。”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政有失公允
“辽宁营口赤裸裸地拿财政鼓励购买新房,属于歧视政策,太离谱的不公平。压根是纳税人出钱给公务员买房补贴。首先是享受人群只限公务员。其次是违背国家政策规定。最后是破坏调控成果。”
根据营口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财政局4月17日联合下发的《营口市2012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发放方案》(下称《方案》)规定,住房补贴发放对象为市财政全额拨付的机关事业单位,1995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无房且在年内购买新房的职工(含离退休职工)。
“补贴全额由财政支出,补贴覆盖1000人左右。”营口市住房改革与保障办公室一位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肯定地表示营口市确实出台了公务员的房补政策,称货币化分房是国家的政策,每年都有。
这意味着,五千万的大红包均分给上述补贴范畴的1000人,就是每人5万元。按照补贴政策,这1000人如果全部购房的话,就会拉动营口千套新房销售。
“营口发财政买房,救市意图明显。可谓一石三鸟,不仅救市,还救开发商,同时增加财政收入,拉动经济发展。”谢逸枫表示。
v专家认为,此举完全背离了辽宁省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意见》,属于变相为公务员群体创造更多福利。住建部有关人员更是明确表示,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便不再有所谓的住房补贴政策,各种名目的住房补贴的发放,都与国家相关政策有抵触。
45个城市微调“成功”通过
谢逸枫表示,据他本人跟踪和最新统计,截止到2012年5月30日,全国共有50个城市调控微调,45个城市通过,5个限购放松城市叫停。
据他本人最新统计,截止2012年5月30日,全国共有50个地方政府调控微调,5个被叫停,45个通过。一是上调公积金贷款的城市26个;二是首套房贷利率调整的城市16个;三是免或减征购房契税的城市5个,补贴首次置业等的城市4个,土地松绑的城市5个,买房现金奖励的城市2个;四是普通住房价格标准调整的城市5个;五是重启购房入户政策的城市2个;六是放松限购城市的6个。
谢逸枫分析表示,自2011年8月8日马鞍山人才买房税费优惠起,截止到2012年5月30日,全国共有50个城市对当地的楼市政策进行过适当的微调。通过调整土地出让、首套房贷利率恢复、利率优惠折扣、房源解禁、税费优惠、买房奖励、购房入户、购房补贴、提高普通住宅价格标准、调整限购条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的环节,刺激楼市成交。其中芜湖、佛山、重庆、成都、象山、上海因为微调尺度和幅度过大以及时机把握等引起市场强烈反对的因素,最关键是踩到中央调控底部红线,政策颁布不久就被“叫停”,却传递着一种政策调整的信号。“显然,扬州和营口的政策出台,意味着房地产调控转向,楼市正式进入微调期。”谢逸枫认为。
谢逸枫告诉记者,目前楼市微调的手段基本集中在刚需和部分改善需求方面,而放松限购的政策全部被叫停。一“免”:免或减征购房契税或退税。譬如马鞍山、武汉、北京、芜湖、扬州。二“调”:调整首套房贷利率恢复基准利率,利率优惠9折、8.5折。譬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昆明、济南、南京、深圳、中山、三亚、东莞、苏州等。三“变”:改变普通住房价格标准。譬如天津、增城、中山、上海、南昌。四“提”: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譬如济南、厦门、重庆、武汉、合肥、吉林、南京、常州、广州、武汉、沈阳、芜湖、临沂、蚌埠、呼和浩特、信阳、克拉玛依、滨州、日照、淄博、青岛、东营、泰安、菏泽等。五“户”:重启购房入户政策。譬如从化市、长春市。六“补”:补贴首次置业。譬如青岛、重庆、杭州、芜湖 。七“放”:放松限购条件。譬如佛山、重庆、成都、上海、象山。八“绑”:土地松绑。北京、广州、杭州、成都、昆明。九:“货币或发现金或财政补帖”譬如扬州和营口。
从政策面分析,2010年政策频频升级。2009年12月份,拉开了本轮紧缩型调控大幕,2011年国家出台“国十一条”,当年4月追加当时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当年9月底多部委出台“9.29新政”。2011年只于1月出台“国八条”,却是行政干预达到顶峰之严厉,其后再无新政,仅有一次又一次的强调严格执行既有政策。“2012年以来,政策仅有几次重申和领导人表态,再无什么新意。因此,大致而言,去年下半年就已出现"政策底"。”谢逸枫认为。CUBN记者 陈文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