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7月3日讯 (YMG记者杨春娜 熊昌华 侯召溪摄影报道)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将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
见书制度范畴,强制开发商按照标准建设“绿色房子”。
烟台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原嘉祥介绍,按照《意见》规定,对新出让地块提前设定绿色建筑发展要求,作为土地公开出让前置条件。
“从今年开始,政府投资城建重点项目、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市中心区8万平方米以上、其它县市区5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年内,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年度新建建筑总量的30%以上,全市不少于10个项目取得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原嘉祥说,到2015年底,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量的60%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两个项目(长岛县1个)取得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绿色建筑监管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从节能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监管和节能认定评审等几个关口把关,凡是未按规定要求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不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予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对依法应当进行竣工能效测评的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结果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另外,还将绿色建筑纳入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综合执法检查范畴,对不按要求施工,不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责令限期停工整改。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备案时,将查验能效测评结果和建筑节能验收内容,对能效测评结果不合格或者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中未对建筑节能内容进行验收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原嘉祥说,除了政策强制外,还会给予开发商相应鼓励,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调节作用,整合涉及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相关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建筑科技研发和项目建设。
什么样的房子才够“绿色”标准?住在绿色建筑里,能享受到哪些便捷?昨天,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的绿色建筑与节能会议上,国家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表示,“绿色建筑”的“绿色”,不仅是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造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不管是盖住宅建筑,还是建公共建筑,要想成为绿色建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仅住宅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考核项目多达100余项,对节地、节水、节能、节电、室内外环境和运营管理做了详细规定。
环境要美:
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平方米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设阶段的评价,而是对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评价。”武涌说,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场地选取就有严格规定,不能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绿色建筑对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底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
“整个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武涌称,绿色住宅建筑的公共绿地需满足集中绿地的基本要求,且每100平方米绿地不少于3株乔木。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生活方便:
出门500米必须有站点
交通是市民选择居住社区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标准》规定,居住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停车难是许多小区面临的问题,绿色建筑的小区内,居民的停车率不小于80%,居住地区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10%。
“热水从水龙头出来,最长时间不能超过10秒。”武涌表示,用热水时出水时间越短,浪费的水资源就越少。他打个比方,很多居民家中洗澡的热水系统出热水需要1分钟,而绿色住宅建筑的标准则是10秒,以单户计算相差50秒的出水量可忽略不计,但乘以数亿倍之后,浪费的资源则无法计量。
另外,《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内需要把生活用水(大小便污水)和生活废水(洗涤废水)分成两个排水系统,防止臭味相串。同时,污水的排放根据水量、水质选取相应污水处理工艺,排放率要达到100%。
对于建筑材料,《标准》要求就近取材,总建筑材料重量的70%要在离施工现场500千米范围内解决。
节能环保:
大寒日日照1小时以上
绿色建筑要保证室内外日照、采光、通风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即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在节水器具的选择上,《标准》也给出了建议,水龙头可采用加气节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龙头等,坐便器可以采用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6L直排便器等。
健康安全:
卧室关上窗,噪声低于45分贝
“白天,关窗状态噪声45分贝以下,夜间35分贝以下。”武涌称,绿色建筑住宅要求屋子周围有有效隔声减噪设施,楼板和分户墙隔声量至少45分贝,户门隔声量至少30分贝,外窗隔声量至少25分贝,沿街的至少30分贝。
另外,《标准》规定每套住宅至少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若有4个以上(含4个)居住空间,至少有2个满足日照标准。卧室、起居室、书房、橱窗设置外窗,房间采光系数不低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规定,且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至少达房间地板5%,室内游离甲醛、苯、氨、TVOC空气污染物符合《民工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
资源回收:
九成以上垃圾要分类回收
“垃圾是一种被忽视的资源。”武涌称,利用垃圾,首先要学会分类回收,要求物业公司垃圾容器设在居住单元入口隐蔽处,通过数量色彩体现出分类收集理念,并且容器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兼备美观和适用,坚固不易倾倒,采用不锈钢、石木材、混凝土、陶瓷等。
“分类回收需要在源头上分类投放,使之重新变为资源。”武涌说,分类回收便于处理有害物质、减少运输处理成本,绿色建筑住宅要求垃圾分类回收率达90%以上。
另外《标准》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提交垃圾管理制度,包括垃圾运行操作手册、管理设施、管理经费、人员配备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等。
开发区一小区住宅首挂二星级
像酒店一样,绿色建筑也分等级,根据考核成绩,从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今年4月27日,开发区新桥澎湖湾小区部分楼栋正式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
,取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成为烟台首个挂星小区。那么成为挂星小区,对开发商有什么影响呢?对居民买房选择有什么影响呢?
二星绿色小区有地下车库5处
昨天该小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达到绿色小区标准,小区内配置了物业、社区管理、警卫、监控,文化娱乐,金融邮电,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住区室外环境噪声、日照等均满足规范要求。设置地下车库5处,建筑物地下空间作为储物间供住户使用。
“小区景观设计更是大费周折,重视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要让业主感觉住在花园中。”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对水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室内全部采用节水器具,管道用的都是最新材料。
为了达到光照要求,开发商还进行了区域内日照模拟分析,居住空间日照和采光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可开启窗地面积比均大于8%,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项目各套住宅均设有明卫,室内背景噪声符合标准要求。住宅建筑布局合理,房间门窗开启设计无明显视线干扰。车库顶部设置了采光窗,侧面设置了采光通风窗。
绿色建筑主打环保节能牌,在建设过程中对建材的选用要求较高,因此也提高了建设成本。根据烟台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原嘉祥介绍,相对普通建筑来说,一星绿色建筑建筑成本每平方米高出40元,二星每平方米高出90元左右,三星每平方米高出200元左右。即便如此,开发商还是乐于申报绿色建筑。
“绿房子”房价不变受市民青睐
采访中,不少市民担心成本提高了,房价会不会水涨船高。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内还有部分房子没有实行绿色建筑认证,但是房价没有明显差别,有了绿色建筑标识的房子,比普通住宅畅销。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土地成本是大头,建筑成本的提高对房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随着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建筑成本会越来越低。”原嘉祥说,绿色建筑的认证还在起步阶段,通过政策鼓励和政策强制两种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商申报的情况比较踊跃。
“绿色建筑引领未来建筑新方向,通过绿色建筑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市民会了解认可绿色建筑标识,最终影响其购房选择。”原嘉祥说,从别的城市来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开发商炒作的卖点了。
烟台成立绿色建筑委员会
教授、工程师把脉绿色建筑
近日,由住建部门和从事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节能材料生产及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烟台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成员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高级工程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将着力构建适合烟台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发展体系,为烟台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烟台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由“建筑专业专家”、“结构专业专家”、“给排水专业专家”、“电器专业专家”、“暖通专业专家”、“建筑施工专业专家”组成,包含25名专家成员。委员会成立后,将以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事业发展为目标,将为烟台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提供技术和其他支持。
据介绍,烟台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由住建部门和从事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节能材料生产的单位及科研院所等联合组建,主要承担烟台全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认证,成果评审、科技推广、知识普及和技术人培养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