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楼市“回暖”现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好现有调控政策,巩固调控成果。适时对执行调控政策不力、放松调控政策,造成房价过快上涨的地区实行问责。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5.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4.1%。
应该说,这轮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本上遏制了我国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房价离“合理水平”以及普通百姓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距离,“坚定不移地执行好现有调控政策,巩固调控成果”,具有现实必要性。
眼下的现实情况是,受外部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房价调控与“稳增长”目标不期而遇,调控所遭遇的地方压力正在增大。据媒体统计,今年全国有近四成地方政府在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并未完成一半的财政收入任务。对应的,江苏扬州等地出现了奖励购房等“救市”计划,都直指对房价调控的隐形“松绑”。这也是上述负责人表示将对放松楼市调控地区进行问责的一个重要背景。
可以说,经历两年的严厉整顿,目前的楼市调控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委表示将继续坚持调控政策不放松,无疑是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但此前的一些事实表明,这样的承诺如何兑现,仍有待观察。上个月,房地产督查组在对全国部分省市的房产市场进行全面督查之后,对于各地在落实调控政策方面均表示了“肯定”,这种肯定与民众的期待和一些房产市场出现的“回暖”情况显然有所出入;另一方面,国资委去年表示将对未退出房产行业的央企进行问责,但至今仍无下文。鉴于以上事实,下一阶段的调控政策在坚持从严的方向下,仍需在细化对于地方房产市场的监管和清理历史欠账上下工夫。
从一些地方政府在房产调控上的放松迹象来看,前期的调控可能只是更多的表现于对市场行为的监控与管理,而地方政府在房产市场的不健康影响并未清除。一个重要的证明是,各地在财政压力下,习惯性选择对土地和房产行业予以激励,都表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土地财政”依赖依然未能得到改观。因此,强制性的调控如何转化为更多的市场手段,依靠税收和信贷政策的调节,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何升级,关系到“土地财政”路径依赖能否被淡化,也是解除房产行业的地方干预、加快回归正常市场空间的重要手段。
坚持目前的房产调控政策不放松,只是为下阶段房产市场的调控定下主基调。细化到政策执行上,另一个重要性调控项,即保障房建设仍需盯紧。一是各地的原有保障房建设任务应确保跟进,二是保障房建设如何与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做好对接,应被安排到保障房建设的任务之中,真正提高保障房对于住房刚性需求的消化。不过,需要正视的是,在财政压力之下,保障房建设目标如何确保完成,将进一步考验地方政府智慧。
囿于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免疫力,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房产调控显然会遭遇更多的阻力。对于来自市场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双重压力,调控如何与“稳增长”目标得以平衡推进,在坚持既有方向的前提下,需要政策各方面的细化、深入,体现出更多的耐心和政策执行力。长江商报 作者:朱昌俊
|